信任的来源

社会需要信任,区块链修复信任,但信任到底是什么?当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如何知道我们还身处同一时空?如何确信今天的太阳会升起,而且还是昨天那个太阳?每次和家人相见,如何知道对面的就是你的亲人?看似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我们反复叩问下,展现出其异常神奇的一面。我们可以先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信任是对于事物连续性预判的把握程度。在这个定义下,信任首先不是有无的问题,是程度的问题。科学带来了多次的工业革命,其背后就是因为对事物预判性的把握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牛顿力学带来了我们对简单机械的信任,电学用信任取代了最初对电的恐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让我们有勇气去探索更大的宇宙空间,也能够从最小的粒子中获取能量。但是决定论在量子理论和混沌理论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这预示着“对于事物连续性预判的把握程度”可能是有上限的,而这就是信任的极限。在信任的上限和下限之间,充满了各种人类社会的信任问题。

在对社会学信任进行展开之前,我们还需要翻开信任这枚硬币的另外一面:事物本身的可预判性是固定的,而信任的差异源于主体对信任对象的认知。人类是认知能力最强的生命体,也是唯一系统性发现和利用宇宙规律的生命体。刚性物体的力学性质最简单,也最容易认知理解;生物的化学性质较复杂,要基于大量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才能认识其中的规律。所以认知能力受到信息获取手段的制约,幸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数百万乃至上亿节点的神经网络模型虽然能够提供很好的预测能力,但我们对其原理仍一知半解。所以认知能力也受到理解力的制约。回到社会学的信任问题上,在简单的测谎实验里,有靠机器进行大量数据采集分析获得的测谎结论,也有专业人员依靠观察和直觉判断的结论。但不论是基于信息的还是基于理解力的,都只能达到非常浅层的连续性预判,也就是信任。理想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知晓对方所有的思维,而且掌握了完备的博弈理论,那么在这种信息完备,且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可以建立完美的信任社会。但很遗憾上述两个假设都不成立,所以社会学里的信任是需要刚性制度去约束的,也就是契约。

我们逛超市,完成每一次看似轻松的交易,我们和商家的信用,如果没有契约的约束,将是及其脆弱的。但参与这个简单交易的信任元素其实非常多:商品生产厂商的品质,质检部门的尽职,物流的可靠,货品信息和标价的完整,收银结算的透明,异常问题的反馈等等等等。针对如此多的约束条件去设计契约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需要更加巧妙的方法:对于社会群体的信任源于经济学原理。以最简单的收银机举例,如果开发收银机软件的程序员埋了一个隐藏的后门用以窃取客户的付款资金,那么他有两种选择:开发通用的后门大量窃取资金,或者开发针对性的后门只在特定情况下窃取特定用户的小量资金。第一种情况下,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金额大非常容易被发现。第二种情况下,开发成本很高,收入反而降低,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运气足够好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才能获利。所以最终这个程序员放弃了这个计划,在法律缺失的一些角落里,经济规律仍然起着作用。区块链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社群协作的信用问题,而我们对于区块链的信任,一方面基于对密码学和计算机代码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基于其按经济规律设计的契约规则。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