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莲网络

当可信赖的人和机器共同协作时,可以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21世纪初个人计算机兴起,MIT媒体实验室曾经发起一个让贫困地区的家庭和儿童也能拥有计算机的100美元计算机项目(One Laptop per Child - OLPC)。为了解决在没有运营商网络下的计算机上网问题,使用了一种随建即连网络 (Mobile ad hoc network)。该网络内的节点相互共享和传递链接,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广域网。实验室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当时曾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只青蛙想要过河,它当然可以游过去,但是看到河面上布满了睡莲,它想到更快捷的方法是一个接一个的从相邻睡莲间跳跃到河对岸。这个网络我们命名为“睡莲网络”。回想小时候,下完暴雨路面积水,当我们要过路的时候,也是拿几块砖,一步一块铺成一条虚路。当砖块不够用的时候,还可以拆后路补前路,两块砖循环摆渡。还有很多场景存在这样的应用,比如搬砖时工人间相互传递的人力网络,比如旅游时每天一客栈的住宿网络等等。区块链可信赖的去中心化机制,使得睡莲网络可以在数字世界大放异彩。这一技术似乎并没有使人类社会前进,反而退到了最初,退到了无政府时期,全民协作的社群世界。

我们把“机器公平”章节的物联网钱包IOTA,智能合约EVM,“计算的力量”章节里的分布式存储IPFS,分布式算力Sharding,比特机器人等等区块链的能力全部串联起来,几乎可以实现所有基础设施的去中心化。每户人家开放自己的随建即连网络,并在门口马路边建造路灯,乡村街道由这样的路灯串起来。当有车辆经过时,路灯亮起,汽车和路灯用IOTA完成微支付,消息在即连网络里传播。车辆到达目的地,停在共享车位,借用主人的充电桩给电动车充电。社区要修建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农户共享自己关联的田地,在车辆经过时支付微路费,这样应该就不会有钉子户了。看似不太现实的场景,其实在人类社会的边缘时常发生,比如南极洲,和宇宙空间站。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所有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他属于全人类。南极考察站就是在一种共享互助的原则下建立。国际空间站也基于同样的情况由六国联合运营。

进入外太空,当旅行者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时,就正好赶上176年一遇的行星几何排列。利用引力加速,航天器只需要少量燃料以作航道修正,其余时间借助各个行星的引力加速,就可以一艘航天器连续造访太阳系里的四颗气体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就是星际睡莲网络,旅行者1号借此只需要12年就能完成平常30年的星际旅程,而且截止到2018年仍然正常运作。回到地球上,区块链社区也在以同样的接力向前推进。最初的比特币白皮书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布,后来外号V神的Vitalik Buterin在社区提出了扩展比特币协议的提案,并联合创造以太坊。当时的合作者Charles Hoskinson又基于提升区块链性能的目标创立了Cardano。区块链的发展才刚起步,我们还处在第二代算力的初期。通过DAO去中心化的基金管理形式,在超越国界的领域里,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技术开发容易,但有时实施改造很难。以即连网络为例,实际上成熟的运营商体系,已经将网络通讯服务做得很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消费者承担的费用也相对合理。这让改造的成本远高于改造后带来的收益提升,不具有商业价值,这就是物理世界的常见问题。历史上经典的案例就是计算机芯片的指令集标准,早期复杂指令集CISC就因为当时CPU非常重视代码长度而带来历史遗留问题。后来的RISC精简指令集虽然有并行化的性能优势,但改造现有软件以支持新系统的成本过高,并不具备商业可行性。最后一直到P6)架构的x86,这个开发起来像CISC,但是执行起来是RISC的版本,才算完成过渡。我们身边所有现存的中心化服务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去中心的公平和中心化的效率之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逐渐融合。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