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加速

从POW到POS是一层交易的加速,因为相同的计算资源,现在从过度的POW上释放出来支持更快的交易验证。除此之外,仔细分析交易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冷交易、热交易的区分,来进一步优化计算。比如我们的资金管理,大额存款作为冷交易保存在银行卡或存折里;每月的日常开销我们放到一张网银卡,可以关联移动支付工具;小额零钱我们直接充值到微信钱包这样的移动支付终端以支持快速交易。比特币网络里也存在同样的操作空间,这就是2017年中第一次分叉提出的闪电网络 lightning Network。他基于并联加密,创建一个共同“基金” (two-party ledger entry),双方提取定量的币值合并在一起。双方都可以快速的从这个基金签名交易,交易本身不对主链广播,只是不断刷新自己。任何一方都可以关闭这个基金,以最终结算金额同步到链上。这样只发生了两次区块链交易验证,但可以实际执行很多次的链外交易,大大降低了区块主链的负担。

上述只是两个参与人的情况,如果是多方转移,且各方之间没有直接建立共同基金,而要从中间人的lightning network做跳转的话,需要类似区块链储物盒那样的中间人义务和回滚协议,称为Hashed timelock contract (HTLC)。比如A要支付给D,A和D不熟也没有直接建立闪电网络,但是A和B有闪电链接,B和C有闪电链接,C和D有闪电链接的话,支付仍然可以完成。回忆比特岛上带锁的盒子,这里使用类似的哈希加密,加密结果作为快递盒子广播到这些中间人,而且有时间限制。A用D和盒子,以及AB间闪电网络签名来完成第一步转移,逐层传递。盒子是透明的,所以ABCD之间的转移对外界可见,如果超时则逐层回退。D收到盒子之后,提供钥匙以确认和C的交易完成,C再把钥匙回传确认和B的交易,如此类推。除了广播通信延迟带来的风险外,可以认为这种链外的快速支付通道是安全的。

微支付的应用

生活在中国的消费者,被微信和支付宝宠坏了,体会不到区块链微支付的作用。其实东南亚很多国家现在还大量使用纸币,比如泰国就是以现金为主。好在围绕纸币的外汇兑换铺在旅游区已经比较普及,但纸币带来的安全和结算问题始终存在。也许隔两个街区,泰铢的柜台汇率就会有差异。但其实泰国的年轻人已经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网络技术的渗透早已不是问题。可惜基础金融设施的落后,目前无法提供快捷的微支付和在线跨境结算服务。这里区块链高效跨境支付的作用得以凸显,和微信或者支付宝可以在同一起跑线齐头并进。除了东南亚,通信和金融设施发达的欧美,也并没有形成便捷的微支付通道。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依赖信用支票和信用卡的实体支付方式已经非常普及,解决了线下支付的便捷和安全问题。也许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手机移动支付市场和区块链微支付市场才会在欧美迎来春天。

这种链外的交易通道除了在跨境法币间建立结算桥梁,还可以用来做跨链、跨数字币种的交易Atomic Swap,目前已经公布了测试网络代码。2017年底发布了Bitcoin到Litecoin的测试版,以及Bitcoin到Ethereum的智能合约版本。闪电网络本身的加速,加上转移到LTC的灵活性,使得区块链经济体的交易已经具备冷热层次。之后我们讨论区块链货币,就不只有比特币和现在热门的一些货币,更是一个完整的支付生态。比特币单价高、交易慢但是安全好比存折;LTC莱特币交易快、币值可靠好比银行卡;闪电网络好比网路银行;中心化交易所好比取款机只用于小额提现;和现有移动微支付体系打通的话,就可以让区块链货币渗透到当下的移动支付场景里。

去中心化交易所

交易加速从协议层到链外的通道层我们定义为从layer1 到 Layer2的扩展,这个扩展不只是运用在微支付。多链和Layer2的扩展,还使得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得以实现。Plasma项目组就孵化了OmiseGO这个去中心化的跨链交易所,发币代码OMG。他可以跨链,跨钱包交易。在多币种间进行高维排单的最优化。L4 Research更进一步设计了一种更通用的Generalized State Channels。根据Li Xuanji在2018年2月ETHDenver会议上分享的Counterfactual Instantiation:联合签名Multisig钱包,使用Registry接口注册counterfactual address,协议执行和签名只需在参与方的机器上执行即可。

去中心化是否是交易所的进化方向呢?2014年BM创建的bitshares就最早提出去中心交易所这个概念,现在不论layer1还是layer2都有很多这类尝试。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上的交易规模比中心化的还差很远,可以说不成气候。是因为没有需求吗?中心化交易所每年都有被黑客攻破和卷款潜逃的案例,每年都有人提去中心的改造。但去中心化目前只作为市场的补充而存在,很大程度还是受产品体验的影响。我们知道开源项目最擅长做的是架构和基础设施,而用户端产品一直都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因为交互流程,产品体验,视觉设计,金融规则等方面的人才在开源社区非常少,基于开源的技术框架,用企业化的包装和运营,可以更有效的抢占市场。区块链钱包是这样,交易所也是。而且这两者都有规模效应,当中心化企业占据一定市场规模后,支持的币种多,交易规模大,体验会越来越好,后来者很难追赶。

但只要中心化企业收取过度的垄断利润,就会有低价的挑战者出现。2018年新项目fcoin,提出交易即挖矿的概念,将手续费收入返还用户,通过分利的方式试图同时满足中心化的效率,和去中心的利益分配。这个理念吸引了很多链圈开发者和老用户。但在缺乏监管的市场里,惨遭分身攻击,通俗讲就是被黄牛党薅了羊毛。项目团队也短视,顺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韭菜收割,让人怀疑之前刷单的会不会就是庄家自己。在规模经济的规律笼罩下,在团队信息不透明,市场短视的大环境下,去中心化交易所目前还无法达到设想的高效和安全。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